日期: 2021-12-02 16:46:00 来源:来源:《当代广西》杂志2021年第20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党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党能够汇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关键在于党拥有强大凝聚力。党的凝聚力主要由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的自身建设这三大因素决定。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凝聚力的源泉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产生极大社会号召力的第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百年党史即是一部历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信念,并为此接续奋斗、奉献终生的“活教材”。
早期的共产党人正是凭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所产生的凝聚力,吸引到众多的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周恩来、叶剑英、彭湃等众多爱国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接受了共产主义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千百万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才之士为了共同的信仰,团结在红旗下,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使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最坚定最直观最自信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辉煌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系列创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些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实践,有效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力量。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国人民在强起来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党凝聚力的价值保障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一经诞生就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价值取向。百年风雨历程充分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提升党凝聚力的价值保障。
“众心齐,泰山移”,凝聚众人之心、众人之力,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回顾百年辉煌历程,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发动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成立之初,立即推动了北伐战争,喊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率领根据地军民打土豪、分田地,为农民的核心利益“土地”而战;抗日战争时期,拯救民族危亡成为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共产党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化敌为友,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奋起抗争,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党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彻底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党领导人民推翻了腐朽的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党和人民又进行了抗美援朝,以弱胜强,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取得了立国之战的胜利,为国内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我国工农业的基础;为了让人民实现小康和更加幸福的生活,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些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自身建设是永葆党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严密的组织是党拥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保障。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党的中枢,是形成强大凝聚力、驱动党组织机体运行的关键。只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全党、统摄全局、实施最优战略。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凝聚党心民力,打下红色江山;热潮奔涌的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凝聚党心民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图伟业;万象更新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聚党心民力,昂首阔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还必须建成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制度,保证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令,高效、迅捷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官兵平等”原则,确保党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古田会议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更加严密的组织体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 2018年,党中央明确要求党员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得党的凝聚力、领导力、号召力持续增强,形成“上下同欲、无往而不胜”的冲天干劲。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制度建设是党提升凝聚力的纪律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养成依赖于完备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依靠严明的组织纪律、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约束自身的行为。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就发表了《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的重要文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紧接着,党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修改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首次写入党章。这些措施在实践中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不断自我修复和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提升凝聚力的路线保障。中国共产党天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保证了道路的正确。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党内一些人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犯了路线错误。例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立三路线、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张国焘分裂主义、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导致中国革命出现挫折。但这些偏差不是主流,关键时刻党总会表现出自我纠偏的能力,党内总会有头脑清醒的领导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从而再次把中国革命拉回正确的轨道,在短时间内党又会形成团结一心的大好局面,1935年的遵义会议即是最好的明证。
敢于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铁腕“打虎”“拍蝇”“猎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战略目标,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的执政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党的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2020信任峰会”上,知名国际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本国民众中的信任度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
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与加强自身建设会更加紧密结合,必将极大提升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