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8-03 09:43:01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15期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敢于斗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自我革命等重大策略重大理念重大原则,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一步成功彰显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在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
一、准确把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深刻内涵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标定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宏大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这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形势,我们必须“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在同一时空下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既带来巨大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生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下,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的百年之变也与中国发展紧密相连,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多变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我们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研判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格局演变走向,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世界格局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世所罕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趋势、引领历史潮流,指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环境,积极面对世界之变,努力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计,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和清晰路线图。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展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大实践场域,把两个大局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风险易发多发期来对待和筹划,强调要清醒认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走好“五个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机遇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无论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国际矛盾,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推动工作,都自觉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去谋划,对任何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坚决毫不含糊地全力防范、妥善化解,从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足大局、统筹全局、引领变局、开创新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二、准确把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势必危害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因时因势确定重大战略策略,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较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采取集中医学观察、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等措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等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展国际合作,携手抗击疫情,及时向有困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既体现了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又体现了对世界人民健康的尽责。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疫情防得住,经济社会才能稳得住。有效的疫情防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努力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只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为抗疫情、稳民生、保安全等提供有力物质保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三、准确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深刻内涵
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大势是必然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虽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已跃上新的台阶,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等。此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多次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这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大势、把握大局,形成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一系列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要深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高水平保障国家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水平安全是根本前提。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当前,在国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构建大安全格局,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确保经济、金融、网络、粮食、能源、生态、核、生物、海外利益等安全。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对于我们防范化解各类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风险挑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举内在统一的智慧结晶,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践论,彰显出强大的思想魅力、实践伟力。我们要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系统观念、辩证逻辑、底线思维和斗争精神,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不断提高统筹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广泛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