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本院要闻 >

本院要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援越抗美官兵口述史料抢救与整理” 举行开题论证会

日期: 2022-08-04 17:31:53    来源:

2022年7月28日下午,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历史文化学部边海疆研究创新团队组织申报、以广西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铮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专项2021年度重大招标项目“援越抗美官兵口述史料抢救与整理”开题论证会在南宁召开。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宏年,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郭子林,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倪梁鸣,援越抗美空军高炮23团老兵、原空军高炮8师参谋长黄占鳌,援越部队高炮62师老兵蒙毅,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和拥军支前处一级调研员刘兆文,自治区外事办公室越南处干部覃骄燕,广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蔡晓戈,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保,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柏中,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维宽,以及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谢林城,原副院长、研究员、课题首席专家黄铮,科研处处长黄红星,智库处处长蒋斌,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子项目负责人陈红升,东南亚研究所译审、子项目负责人李碧华和课题组成员30余人与会。开题论证会分别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天贵,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子项目负责人冼少华主持。

李国强在致辞中指出,“援越抗美官兵口述史料抢救与整理”课题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政治导向鲜明。课题全景式展现援越抗美时期我们党、政府、人民、军队支援越南人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中国人民自古爱好和平、反对霸权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二是问题意识突出。课题聚焦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为牢牢把握援越抗美历史研究话语权提供坚强支撑,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提供决策依据和历史滋养。三是打破学科壁垒。课题重视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交叉融合研究,整合了一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越关系史、东南亚区域史、冷战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产出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对课题组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精心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成果。二要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潜心开展原创性研究,不断夯实史料基础。三要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保证项目平稳、有序、合规、合法开展,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

谢林城在致辞中指出,“援越抗美官兵口述史料抢救与整理”课题的立项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对我院的充分信任,也是对该团队多年付出的高度肯定,感谢中国历史研究院对我院的支持。他表示,该课题的实施将对留住援越抗美的历史,抢救、保存援越抗美的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继承、弘扬中越传统友谊、促进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对总结人民解放军对外军事斗争经验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研究,为课题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也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我院发展,多到我院考察调研,指导我院的课题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

黄铮向专家组汇报课题情况时指出,本课题的总体目标任务是以援越抗美官兵群体为对象,进行口述史料的抢救和整理工作。一方面,将口述史料抢救性地采集下来,既做到“大规模”,访谈对象将达700至1000人,又做到“分类别”,访谈对象将涵盖援越部队各兵种、各支队、各层级。同时,征集照片、获奖证书、战地日记、战利品、部队用品、越南人民赠送的纪念品等等珍贵文物实物。另一方面,将口述史料系统地整理出来,要把访谈中形成的音频、视频资料整理转换成文字资料,忠实于口述,并加以科学编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形成有价值的口述史料。与此同时,对征集到的实物进行分类、标注、建立实物档案。

冼少华就课题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及应对策略作说明。他指出,本课题根据援越部队的兵种和资料属性分为4个子项目、5个数据子库,涵盖了援越各部队,也贯穿了援越抗美整个历史进程,构建援越老兵全国性联络网络进而确定访谈对象、整理大量的口述史料将成为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课题组将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黄占鳌、蒙毅分别从援越抗美老兵的视角出发,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意义、作用、价值,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与全国各地援越老兵联系广泛密切的优势,支持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刘兆文认为该课题对于记录援越抗美历史,对于关爱老兵具有积极作用,将大力支持课题的实施,同时希望课题组在搜集资料时,增强人文关怀,关心关爱老兵。覃骄燕认为该课题有助于讲清楚中越传统友谊,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彼此的友好感情,并表示将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蔡晓戈在评议中认为,该课题用“抢救”一词,表明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议课题组结合实际,抓紧访谈老兵、搜集史料,为国家、为社会、为老兵留下这段历史。陈国保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课题组要注重4个子课题的纵横联系,可以以史料长编的形式全景式展现整个课题;要注重补充实物资料,如图片、宣传资料等;要注重史料搜集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王柏中认为,完成该课题不仅需要课题组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优选访谈对象,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要加强课题成果转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郑维宽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存史价值,建议课题组积极搜集在世与去世援越老兵的相关资料,特别注意搜集反映中越人民友谊的材料,为继承弘扬中越传统友谊,促进中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史料基础。

在自由讨论环节,黄红星、蒋斌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部门工作职责出发,表示将加大对课题的相关支持。陈红升、李碧华分别介绍了所负责课题子项目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范围等情况。

在听取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后,冼少华代表课题组对各位领导专家所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对与会领导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表示将结合领导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课题首席专家黄铮研究员对开题论证会作了总结。 

(历史研究所徐家贵、冼少华供稿/办公室覃凯供图)


1.jpg

图为开题论证会现场


2.jpg

图为院领导与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