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3-07-20 09:08:24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第14期
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要点。”“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以下简称便利地),由广西在全国首次提出并上升为国家部署,这是广西主动推进高水平开放、重塑新竞争优势与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开创性行动,也是践行“操其要于上”与“分其详于下”要求的地方实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各方须形成共识、把握要义、瞄准关键、锐意创新、实现突破,以实干实绩写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大文章。
把握要义,建设便利化集成改革的“超级试验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实质上就是通过便利化综合改革,特别是系统性制度设计与开放压力测试,减少和消除影响双循环市场经营活动的各类有形障碍与无形壁垒,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交易便捷、服务最优、成本最低、配套最全、办事最快的集成式便利。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就是要基于广西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比较优势的变化,围绕市场主体经营所需所盼,提供准入准营的各类便利。这就要求广西审时度势,向国家争取更多的便利地建设自主权,设立便利地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研究推出跨境园区合作负面清单、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发展海上互市贸易等,形成具有超强竞争力与辐射力的便利化改革试验区。
集聚产业,建设便利承接国际省际产业转移的“超级大园区”。打造便利地,是为了建设减少产业“越顶转移”风险的国门产业基地。就短期而言,可以将“跨境产业开放发展合作园”作为便利地建设引领区,推动其纳入新一版国家级开发区目录;聚焦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势产业,比如电子信息、轻工纺织、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研究推出优势产业精准承接便利政策链,创新“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制造+外贸”等跨地域便利合作模式,形成“一链一策”便利化清单。就中长期而言,可以将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便利化改革措施向全广西推广,加快形成一批点对点的跨境产业合作便利高地。推动各类开发区与东盟相关园区建立链式协作的伙伴关系,提升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安全性。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共建“双向飞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建筑等潜力产业,健全央企—地方协作机制,建立大企业集团参与跨境产业链融合发展布局机制,推动跨国中资企业在广西建立区域性总部基地或制造基地,尽快将广西建设成“便利集成的大园区”。
联动周边,携手共建广西—大湾区—海南“环南海经济圈”。广西市场便利化程度低,短期内成本劣势与产业配套不全、流通效率不高较难扭转,急需联动周边借力发力。可通过区别于海南、错位于大湾区、竞优于越南的最优政策集成,出台一揽子支持优势跨境产业链合作的突破性政策,推动海南、大湾区独有的开放政策向广西延伸和汇集,打造粤桂琼产业发展“金三角”。建设海南自贸港协同区,推动海南的独有政策向广西扩散,比如争取适用进料加工增值30%免税内销、适应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特殊税率政策,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延伸大湾区相关便利政策,更好地向外联动越南。紧扣RCEP跨境产业全链条、企业全生命周期两条主线,建立在岸的RCEP示范项目集聚区与离岸创新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离岸大数据中心,集成落地实施一批RCEP便利化规则,构建“在岸+离岸”的市场经营“超级便利店”,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数字赋能,搭建即时链接、在线跨境配置、体验感一流的“云便利地”。市场主体体验感与获得感是便利地建设是否成功的最核心衡量指标,而数字赋能则是提升体验感的重要手段。打造便利地,要抢抓数字化转型窗口,开发“云平台”的超级链接功能,推动数字便利地与物理便利地并行建设。要聚焦东盟—中国—欧盟、东盟—中国—日韩等产业链开放合作关键环节,短期可借鉴义乌模式,鼓励各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主动与东盟国家链主企业合作,共建跨境供应链或专业市场“云平台”;中长期要鼓励开放型园区特别是沿边临港园区建设“数字孪生园区”,构建汇集顾客需求、拓展顾客关系网、创新便利服务与资源配置模式的数字化平台。同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全球产业供应链“云平台”,完善原料、零部件、终端产品进口通关便利化和数字供应链金融等政策,构建数智赋能的便利地新生态。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