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学人观点 >

学人观点

【观点】薛  辉、陈亚南: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典范

日期: 2023-08-10 09:10:04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第1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明确提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当前,广西正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各民族群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五个家园”,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典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广西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通过研究阐释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繁荣的促进作用,反映和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教育,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资源,讲好各民族共御外侮、共建祖国、共续文脉、共创未来的历史故事、新时代故事,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心怀“国之大者”,推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广西必须时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感与幸福成色,真正实现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统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望相助”丰富内涵的创新阐释,为广西建设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必须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由此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设生态美丽绿色家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持续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金字招牌,坚决承担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强区为驱动,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挖掘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让绿水青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亮丽名片。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化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从历史与现实看,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伴随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许多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后不同程度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分裂。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强调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与国家安全紧密关联,应自觉把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平安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去谋划,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模范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和平安广西,助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作者分别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研学中的开发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