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学人观点 >

学人观点

【观点】曹玉娟:以便提质 利贸天下|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系列时评③

日期: 2024-02-28 17:44:32    来源:当代广西网

便利化是国际贸易的红利之源。玩转便利,才能削减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实现外贸规模、速度与质效并进。龙年广西新春第一会,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上下发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动员令。面对风云变幻的新形势,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以通关便利化、流通便利化、合作便利化,拓展外贸渠道、转换外贸方式、创新外贸形态、挖掘外贸潜力,驱动货物进出口由“通”向“畅”“捷”“惠”的新质态跃升。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历史规律。纵观世界贸易史,每一次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都是始于开拓新世界市场的新便利。诸如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以更低海运成本、更多贸易通道为关联全球各大洲(特别是亚洲与欧洲)市场提供了新链接,首创陆海融合的全球性贸易联系,推动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而加入WTO,则打开中国对外贸易便利的新方式。10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国给予了中国以最惠国待遇,中国按照入世承诺对内大刀阔斧地深化适应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市场准入、大幅度降低关税、简化优化通关程序,成就了世界贸易体量第一大国的地位。

便利融通四海,桂贸易联天下。近年来,广西对外拓市场,持续深化与RCEP成员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着力拓展金砖国家、非洲、欧盟市场,贸易便利化逐步由“边境开放”向“边境后开放”拓展和延伸,规则、标准、知识产权等释放制度型开放新便利。2023年,广西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905.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排全国第三。对内,广西深挖潜力,实施“千企开拓”外贸强基工程与“百企入边”行动,创新边境贸易监管方式,建设RCEP示范项目集聚区,”桂品出海“多点发力,互市贸易逆袭亮眼。2023年,广西电工器材、汽车出口分别增长32.2%、47.7%,边民互市贸易增长110.3%,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额增长1.9倍。

打造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擢转贸易大盘是动力,也是纽带。当前,国际贸易中心正从“欧美—大西洋地区”向“亚洲—环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转移,呈现“东升南起”的新格局。全球性、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均强化相互联动,专注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盛行“数智赋能”,开发“潜在的远方市场”。在深耕便利地中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广西应当聚焦“跨、大、新、通”进行发力。

向“跨”发力。跨境便利是广西做大双循环贸易大盘的突出优势。无论是广西自贸试验区,还是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贸易潜力巨大。为此,要着力提升现有开放平台跨境联动、国际运营、外贸开拓能力,试点保税再制造业务。既要推动更多东盟进口水果、药食同源产品准入,又要优化边境现有小额贸易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和查验处置措施,创造更多更有品质的跨境便利。

向“大”挺进。随着北部湾国家战略性资源能源保障基地建设的推进,大宗商品进口“压舱石”的作用凸显。从双循环市场进出口企业需求出发,要优化大宗商品跨境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北部湾大宗商品进口基地、储运基地,扩大境内期货交易合作,扩大铜精矿“保税混矿”试点、优化进口再生铝块检验模式试点,促进再生金属与RCEP国家的加工合作,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便利度与附加值。

向“新”挖潜。新型贸易是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加速器。聚焦以“新”提“质”,培育跨境电商集散分拨、海外仓、边境仓、集拼中心新业态,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开发数字服务贸易“新宠”。完善危化品出口监管,支持新能源汽车出口认证,提升外贸“新三样”出口便利度,探索跨境数据共享便利,集成进出口新便利。

向“智”提效。数字化时代,“网来网去”“数链云接”是常态,智享联通方兴未艾。集成双循环市场经营主体对智慧通关的真实需求,核心是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底座应用、检验检疫检测结果互认、跨境数据互联互通、监管模式优化、预约通关、24小时通关等贯穿“智慧口岸”建设,深化“智能物流”“智能查验”“智能调度”等应用,努力打造最便利的进出口通关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