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06-14 10:09:23 来源: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广西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虽然农业历史悠久、特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在现代特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
广西社会科学院是自治区定点帮扶单位,承担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颁桃村、弄亮村、碧城村及古文乡良美村4个定点帮扶村的帮扶任务。自2012年3月首次派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已先后选派8批次共29名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落实上级相关部署要求的总体情况 ,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智库特色优势,持续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把钱用足
说起钱,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经费保障确实是捉襟见肘,各项工作谋划、推进经常会受制于经费不足,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院党组坚持每年安排50万元经费用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十分不容易。在经费总量极其有限的前提下,怎么样严格把控、精打细算,把钱用足,用在刀刃上,提升使用效果,十分必要。首先,我们做到充分保障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补助、补贴、专项工作经费,保证按时发放补助、补贴,及时处理专项工作经费报销手续,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安心、舒心。每年这部分经费约21.7万元,占比43.4%,使用率基本保证在100%。其次,逢年过节我们能够做到人到、礼到、心意到,虽然慰问经费不多,对帮扶村的各种困难和要求也做不到有求必应,但我们的关怀能够让群众可感可及,帮扶村的干部群众对我们院的工作是满意的、认可的。每年这部分经费约12.3万元,占比24.6%,使用率也基本保证在100%。最后,剩余的16万元用于帮扶村产业项目经费。四个村,每个村分到的产业项目经费4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也是从各方面挤出来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经费,由驻村第一书记根据经费使用有关规定结合各村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开支,不作硬性要求。另外,我们积极开展消费帮扶等活动。2021年至2023年,先后调配干部职工伙食费约7.2万元,用于购买定点帮扶村的相关农产品。同时,我们的工会结合节日慰问活动,采购脱贫地区多种产品,通过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近三年来我们共采购脱贫地区产品总价值约53.54万元,金额占工会职工福利支出总额的60.71%。虽然经费保障是我们的弱项,但如果我们努力真正把钱用在难处、用在急处、用在实处,也能达到事半功倍、弱项不弱的效果。
二、把人用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就需要调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努力营造氛围,形成人人知晓、人人熟悉、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良好局面。
一是选派好、动员好驻村工作队员。做到严格选派、认真动员、顺利交接,确定选准、选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我们派驻担任过第一书记的同志中,现任厅级领导干部1人,处级领导干部11人,占比41.38%;男性20人,女性9人。近两批驻村工作队员,平均年龄均未超过40岁。其中,2021年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平均年龄仅有34.6岁,2023年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平均年龄为37岁。选准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是完成好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证。
二是报告好、落实好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指导。院党组成员带头严格落实到定点帮扶村协调解决问题的要求,带领各级干部深入开展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我院共有170余人次到定点帮扶村开展调研,其中党组成员23人次、县处级领导150余人次,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宣讲等形式,详细了解定点帮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问题30余个。领导干部带头下乡,对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发挥了很好的领头雁和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调度好、组织好入村走访宣讲。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我们扎实组织开展“送党课下乡”“主题党日活动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仅去年,我们下乡开展涉法律、历史、产业经济、农业农村等专题讲座4场次,受益群众120余人次。我们的相关支部还联合定点帮扶村党总支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活动,共组织召开主题党日活动4场次、宣讲会4场次,各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230余人次参加活动。通过发挥我院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提高知识传播的力度和广度;通过加强支部共建,拉近与村干村民的距离,多层面打牢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把平台用好
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立足自身实际,就是要挖掘智库的特色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发挥理论研究先行者、宣传阐释引领者的作用。
一是坚持科研工作与帮扶工作相结合。据了解,从2012年派驻第一书记开始,我们就单独为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安排立项课题。2021年至2023年,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设立乡村振兴课题共15项,配套课题经费24万元。今年5月,按照院党组部署,桂海副院长还专门召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行了课题选题立项集中研讨,推动提高乡村振兴课题质量。
二是坚持智库平台与地方资源相结合。持续发挥智库作用,组织科研力量深入定点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为当地政府提出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比如,2022年,碧城村与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经贸学院智慧商务与产业学院、广州大学东西部协作研究中心、广西桂粤黔特色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共建“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联盟”,积极利用专家智慧指导发展特色产业。为此,碧城村多次获得新华在线网、中国新闻在线、中国资讯网等十余家媒体宣传报道。2023年,完成乡村振兴重点课题十余项,其中,由农业农村研究所承担的《“一县一策”示范县遴选方案》《关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课题得到自治区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通过调研,找准问题,拓宽思路,发挥智库优势,助力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工作。
总之,和其他单位、部门相比,我们的经费有限、人员有限、资源有限,但我们坚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的认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院领导积极沟通争取,人事处曾获河池市党委、河池市人民政府评为自治区定点帮扶先进单位;驻共和乡碧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平安、驻古河乡弄法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张兵曾获河池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2021年,谢平安同志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此前,谢平安同志还被评为河池市贫困村党组织优秀第一书记,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全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脱贫攻坚记大功奖励。
全面推进广西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这也将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发挥优势,既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努力用实际行动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人事处廖伟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