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学人观点 >

学人观点

【观点】覃娟:人工智能赋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5-05-26 10:51:17    来源:《当代广西》2025年第9期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解决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既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窗口,承载着多重国家战略,又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与跨境合作深化的双重挑战,叠加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方面的同质化竞争。如何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方案,不仅关乎一域之兴衰,更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后发追赶的全局性课题。

保持战略定力:从赋能千行百业到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2025年广西“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推动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进程。随后,《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迅速出台,各地区也加紧出台配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落地生根。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不仅是通过技术工具应用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更是推动区域思维变革和发展生态重构的系统性工程。从柳州五菱汽车、崇左糖业利用AI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到AI大模型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技术的深度渗透正悄然改变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认知逻辑——工人从重复劳动转向算法调优,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数据驱动助力,这种大众思维转型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迅速培育,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通过加速人才、资本与政策的协同共振,鼓励各行各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对生产生活的催化作用,是人工智能赋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要求。当前,应用场景驱动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范式新路径,特别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应用场景驱动创新是当前最优路径之一。应用场景驱动有别于技术驱动和需求驱动,它既可以防止由技术驱动“先研发后转化”可能带来成果脱离实际的被动,也可以解决单靠需求驱动带来的需求层次浅、层级低、“内卷”加大的问题,同时还能在前瞻性、颠覆性创新中发现和培育未来产业,在本质上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工智能不只是科技应用场景的技术推广,更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洞察、科学布局和长远谋划。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2024)》数据显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区域整体竞争力排名全国第21名,产业发展还处于跟随阶段。当前广西在科创基础、产业链协同、跨域合作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瞄准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驾驭技术工具为我所用的认识和本领,树立战略思维,坚持战略定力,从全局、长远和根本上谋划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到真正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以跟随者入局到以行业引领者出圈。

聚焦重点发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特色科创高地

立足比较优势,以发展战略为引领,以科技创新驱动要素聚集,形成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特色科创高地,是边疆民族地区破解“资源诅咒”、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很多欠发达资源型地区的成功转型经验都证实了这一路径。广西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科技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落地成果,但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非均衡”仍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经济滚雪球带来的“虹吸效应”“马太效应”会更加显著。要打破人工智能时代的“追赶陷阱”“数字鸿沟”,按照“场景牵引—技术集成—制度适配—创新高地”的战略思路发展是切实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场景牵引不要沦为科技应用的泛泛推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快速吸引以先进科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集聚,同时形成高效适配的制度创新体系,建成特色科创高地。实现这种破局突围,就要善于在系统谋划中把握好突出优势,找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选准突破口,通过整合资源、单点突破,实现科技思维普及、产业生态培育与重点前沿突破的三重跃升,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零散化、碎片化和浅层次问题,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

选对重点,精准发力。立足广西特点,避开与发达地区的产业科技基础层角逐,选准优势突出、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科技赛道,努力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文旅康养、矿产开发、跨境智能、智慧海洋等垂直领域培育形成区域性、国际性科创高地。要细化主攻方向,突出科技赋能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垂直领域聚集。如智慧农林要立足广西丘陵山区特点,重点突破精准种植灌溉、智能农机研发应用、低空经济、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等方面;智慧文旅康养基于广西长寿养生资源优势,主攻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机器人、智能旅游导览、智能旅居生活、智能康养产品定制、长寿文化传播与推广等领域。同时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以点带面重构行业格局和核心优势,创造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切口—深穿透”模式。

找准痛点,合力攻坚。要用好有限的要素资源,不做大而全、粗而浅的技术堆砌,而是锚定重点行业领域,深入理解行业需求,精准聚焦痛点难点,构建举全区之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攻坚模式,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AI解决方案。整合现有科研力量,探索研发飞地、产业飞地和离岸孵化等模式,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及基地、自治区实验室和科创飞地为龙头,以高水平科技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等为战略科技力量主体,以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强化系统性重塑和全链条再造,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特定领域积累的数据和应用经验,不断优化和改进人工智能模型,提升本地科技力量和企业主体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支持企业借AI之力构建核心竞争“护城河”。

打通卡点,激活动能。边疆民族地区普遍面临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瓶颈、资金投入不足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来打通卡点堵点。破除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技创新体制障碍,建立“人才飞地”,允许企业在外注册研发中心,允许研发团队保留一线城市社保的同时享受广西补贴。破解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的“数据孤岛”,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和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开放相关政务数据并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在完善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公平竞争、优化价格机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构建支持企业进行应用场景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构建“政策破冰—要素聚合—区域联动”的生态,促使人工智能技术从单点应用转向系统赋能,用制度设计重塑创新生态。

加快开放发展:从破解同质化困局到广泛惠及东盟市场

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RCEP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逐步显现,中国与东盟连续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而广西与东盟贸易量长期未能实现显著增长,受困于同质化竞争是一个重要原因。广东近年来提出“湾区研发+东盟生产+全球销售”模式,积极推动与东盟的传统贸易转向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深度整合与创新驱动。其他省区也凭借各自优势,积极谋划行动。这对广西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在物流中转、产业合作、平台资源、人文交流、语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既是重要机遇,也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与合作已打破时空限制,合作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广泛,如何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优势,强化在与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中的关键作用,有效规避被越顶、被边缘化的风险,更好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当前和长远看,必须坚定不移秉持开放思维理念,通过加强国内外双向合作,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提速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奋勇担当为面向东盟的智能技术方案提供商和技术生态的协作架构师。

以“技术势能差”重构与东盟国家的竞合关系。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方面具有同质化。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或许是劣势,但在以应用场景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完全有可能成为独特的发展优势。如广西与东盟国家自然地理都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在这一点上,日本基于自身丘陵山地需求,将小农机研发到逐步形成出口东南亚高端小农机市场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广西和东盟国家的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则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对人工智能赋能的需求大体一致。聚焦这些共同的应用场景和问题,依托国内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优势,以广西与东盟的同质化需求定义和引导主要技术方向,短期内通过聚焦场景落地与中小企业扶持来构建成熟的应用体系,中长期则是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性与人才储备,在系统重构特色科创高地中凸显技术势能差,成为东盟国家智能技术方案提供商,增强从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到实施部署全方位提供服务的能力,变过去“过道经济”的弱中介为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的强中介,形成基于共同应用场景的核心技术优势。

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规则合作。前瞻性加大与东盟国家制度规则的协同合作,落实好技术标准共研、生产要素共享、市场渠道共建,推进与东盟国家从技术输出到标准锁定的规则重构,推动将短期技术优势固化为长期制度性资产,强化与东盟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合作、标准同构与利益共生,加快推动“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落地见效。以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切入点,引领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技术示范基地,全面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果,提高技术认知和接受度。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发挥东博会和峰会的渠道作用,提升人工智能办会成色,搭建好人工智能交流的国际平台,共同探讨制定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的政策法规,建立政策协调机制,统一技术标准,减少合作障碍。定期举办其他高层对话活动和政策研讨对接会,常态化开展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交流合作项目。拓展民间外交合作渠道,积极推动高校、智库机构、社团组织和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的学术论坛,邀请各国专家学者、科技精英、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合作发展。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