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0-08-12 16:31:58 来源:《当代广西》2020 年第14 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文/张健、覃娟
来源:《当代广西》2020 年第14 期
转载:“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2020年7月31日转载
专家简介:
张健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民族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覃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广西民族发展研究会会长,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全面小康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所带来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经受着现实的考验。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又特别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并鼓励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0位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时这样说。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重要观点,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让各民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先后深入新疆、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广西、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考察,在深度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新的研判,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关键点,多次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和同步小康的重要论述,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和特点逐步形成的,旨在促进民族地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同步小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指南,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也铸造了共有的精神家园。历史和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然而,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民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长此以往,民族隔阂、民族矛盾会难以避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面临严峻挑战和现实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追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考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多关注、关心各方面的弱者、弱项,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补齐短板,特别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论述,既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与其长期以来对中国国情、民族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底蕴等深刻认知密切相关。再结合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本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中国共产党扶贫经验的智慧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国情的实践契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论述高度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同步小康是为全国人民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各民族同步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最本质特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好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各民族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共同的全面小康和伟大复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论述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指引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也进入收官之年,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力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得更加接近。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才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的起点,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