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2-21 18:01:07 来源: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部署、立足综合国力变化作出的新调整,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全局与未来。其重点在于格局之新,发力点在于作为之新。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广西时的“4·27”重要讲话精神,立足 新起点、锚定新目标,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就广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作出全面部署。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紧紧围绕“深入落实三大定位,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聚焦我区打通开放发展的 “任督二脉”、融入双循环、畅通大循环、改革“堵痛点”的关键,固底板、补短板,扬优势、强弱项,吹响了“服务”与“融合”的奋进号角。
一、主动肩负服务“东中西三线”融东盟的广西担当
广西与东盟共挽“一湾”、与粤港澳大湾区共拥“一江”、与西部地区共建“一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盟海边山相接的铆接区,具有相挽东盟的天然枢纽条件。而且,广西拥有长期深耕东盟的积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系列高端论坛、各类面向东盟的开放平台,夯实了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渠道与支点功能。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立足区位优势与地缘使命,围绕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锁定硬联通,促进软联通,部署新行动。硬联通上,抢抓“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牛鼻子,从“东中西三线”全面畅通内陆地区通往北部湾的主通道,服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高水平共建。重点锚定千万标箱大港、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枢纽海港,实施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降费优服提效、西部陆海新通道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等行动,推动平陆运河、黄桶至百色铁路尽快开工,加快建设一批出省出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加快通粤高速铁路、货运铁路、高速公路和西江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快速通道网络,畅通粤港澳大湾区融东盟的陆路大通道。软联通上,在服务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走深走实中,集成中央涉桂系列开放平台,优化资源集中与政策活用机制,强化东盟元素注入与项目建设实效,服务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建设高质量实施RCEP示范区,推动东博会、峰会从服务“10+1”向服务 RCEP 和“一带一路”拓展。以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为载体,探索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顺应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趋势,持续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共建共享,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金融开放门户,构建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算力中心,推动数字互联互通与绿色金融跨境合作,优化以广西为支点的融东盟软服务。
二、突出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
广西开放型经济潜力在东盟、引擎在粤港澳大湾区。这决定着广西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用力方向与作为空间。党代会报告提出“把深化与东盟合作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联动起来”。围绕“两湾融合”,强化边海协作、江海联动,推动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加速科创协作,密切生态共建,拓展合作新空间,打通广西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相融粤港澳大湾区、相挽东盟的“任督二脉”。科学识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溢出特征及向东盟转移动向,研究周边转移承接与协作的新变化,动态调整与粤港澳大湾区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精准合作之策,全力构建“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双向产业链供应链。一方面,重点共建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境轻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沿海产业群链向广西边海经济带延伸,并加速向海联动,共同与海上东盟国家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另一方面,着力升级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链供应链,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激发“边”的活力,打通边境跨境产业发展。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之湾”“新经济之湾”,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窗口”,是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科创合作区的优先伙伴区。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紧抓创新“第一动力”,从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科创飞地”创建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全区各地可与香港、澳门、深圳、广州深度合作,共同开拓东盟第三方创新市场,探索跨区域协同新模式,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
三、全力畅通东西协作与南北互济的高效流通体系
新发展格局中的经济大循环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高效流通体系具有快捷关联生产与消费、扩大交易范围、深化区域分工、提增效率与增值财富的功能,是广西融入东西协作与南北互济大循环的基础支撑。但高效的流通体系不是自然形成,而是高度依赖于多式联运能力、产业与通道融合水平、经济循环各环节的畅通程度。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聚焦以运畅道、以产实道、以贸活道,部署实施通道物流提升、通道产业融合发展等行动,着力提高江铁海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深化通关便利化水平和国际通关合作,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联动,促进西部陆海沿线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全力形成南北互济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全区各地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跟海南自贸港协同联动,深化与湘滇黔等周边省份合作,总结提升 30 多年的东西部协作经验,密切产业合作与经贸往来,畅通东西协作的高效流通体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健全沿海、沿江、沿边、沿线流通网络,加快专业化、数字化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供应链服务智慧化,发展跨境流通,汇集区域流通要素。特别是要通过动态的产业政策更新,畅通生产、分配、消费、服务、生产与生产、生产与分配、分配与消费、服务与生产之间的循环,消除经济循环各环节的“堵点”,创新各节点淤积清理方式,探索商贸流通省际合作模式,促使广西成为最佳的出海出边流通节点。
四、持续改革催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动能
适配适销的本土产品、关联两大市场的对外贸易与投资、对标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各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底气。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聚焦扩大内需的基点、稳外贸稳外资的基本盘,布局改革创新,力推一批破除“堵痛点”的新产品新服务与新体制新机制,激发各行各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与活力。一方面,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围绕提高广西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挖掘消费市场新空间、优化供给结构,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和品牌强桂战略,大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挖掘传统消费潜力,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立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高适配性的产品、高竞争力的服务、有效的产业投资,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融入国内大市场。另一方面,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围绕扩大进出口总额,加快边境贸易转型,创新发展边民互市贸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国际产能合作新形态。特别要稳定与跨国公司常态化交流机制,发挥好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汽车、机械、建材、建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形成“走出去”新亮点。与此同时,党代会报告聚焦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围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改革、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开发、财税金融、“放管服”、集成改革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强改革绩效评估,切实优化投资环境。全区各地要拿出更大的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和发展智慧,通过改革攻坚破除一切阻碍融入双循环的显性制度和隐形壁垒,驱动各行各业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双循环,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不断破新局开新路,创造新的更大作为空间。
【作者单位】曹玉娟,广西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当代广西》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