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4-24 09:47:23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份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光的重要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追求真理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揭示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论证和实现人类解放价值追求的基本逻辑, 共产党人在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价值时,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十分强调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社会过程研究等唯物辩证法去把握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差别、矛盾、斗争及其力量变化的趋势,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内部的矛盾,并用不断创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新境界、迈入新高度,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清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演进逻辑。同时,《决议》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又按照历史任务、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的逻辑结构加以系统梳理和阐述,尤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点,从13个方面全面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并描绘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图景,在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同时,全方位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追求真理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二、《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人民性特征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根基, 因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守人民立场、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推进人民解放和发展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经过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奴役的历史,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实现了历史意义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了人民生活“从不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着力解决了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决议》以“人民”为重要主题词,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通篇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为民本色和情怀。《决议》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接续奋斗的画卷,提出“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重要论断,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 并主张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和确证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学说及实现的可能范式。
三、《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鲜明的实践品格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决定了它从来不是理论家的思想独白,其从问世起就成为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导航。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运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融合共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和创造性发展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破解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范式。
《决议》将实践逻辑作为鲜明主线,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和“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交融并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践理路,有力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性。《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深刻昭示了我们党未来要始终坚守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守正创新,在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新境界的同时,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格局。
四、《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机与活力之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从来都持开放态度,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旗帜,归根结底在于其具有开放性。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开放的科学态度,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邓小平同志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百年来,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决议》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理论创新成就,生动诠释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永恒主题。《决议》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把“坚持理论创新”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决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阐释中,从整体上提出了“四个时期”和“三次历史性飞跃”, 深化了“四个历史时期”和“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意境,提升了“三个历史”内在联系的意蕴,体现了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融互动的历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开放性体系化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开放性在指导思想创新中发挥着指导原则性作用,才保证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性,形成了实践探索与开放创新的良性互动,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发挥了理论指引作用。
《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把握其生成的哲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树立历史自信,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以坚毅的执着奋斗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引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作者:解桂海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8期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