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12-06 16:52:56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23期

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桐油村瑶族同胞与各族同胞共同欢庆盘王节。唐广东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要结合广西的发展实际,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建大宣教格局,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员教育、通识教育,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思想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形成立体架构,推动宣传教育“有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宣传教育的立体架构,避免“短期化”“一阵风”,增强宣传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丰富宣教载体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的大宣教格局。一是强化宣传教育的政治责任。不断完善贯彻落实“两个纳入”的体制机制,确保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确保“两个纳入”落到实处。二是夯实宣传教育的政策支撑。研究出台构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的专项文件或实施方案,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中,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高校公共教育课以及每年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等;在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公共设施中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宣传内容。三是丰富宣传教育的活动载体。定期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宣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传统节庆、大型活动相结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谈、大家唱、大家跳等活动。四是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鼓励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定期开辟专题、专栏,在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宣传教育短视频等,以灵活的形式、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打动人心,发挥融媒体报道的宣传效应。
二、坚持内容为王,促使干部群众“有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关系一直十分融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称赞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长期以来,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广西边疆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根基,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喊喊口号、贴贴标语那么简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推动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精准输出真知,着力彰显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现实温度,给干部群众以真正的启迪和思考。一是体现政治高度。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来理解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要结合广西自身特点做到“三个讲清楚”,从中原文化与骆越文化交融互动发展、从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来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与广西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来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从广西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和风险挑战来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引导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领会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全国意义、当代价值。二是体现理论深度。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加深对我国民族政策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我区在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形成机制推动理论研究基地与实践基地协同协作,鼓励和引导理论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服务,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互动,为丰富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贡献更多的创新成果。同时加强理论宣讲巡讲,鼓励成立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区性的理论宣讲。三是体现现实温度。要加强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谋划、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的宣传阐释,大力宣传好“四个家园”建设、“七共”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行动等重要部署和内容。同时立足广西现实,加强调研,及时解答和回应群众关切,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三、推动创新交融,实现文化认同“有效”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最后都归结到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让这个过程成为各民族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实践。
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这四对关系。其中,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是管总的,对其他关系起着引领作用。一是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传承和弘扬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构建经得起历史检验、各族人民认可、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找到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二是要注重教育激发各族群众作为保护传承主体的意识,形成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走进市场、汇入生活,实现活态传承。三是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注重挖掘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彼此认可、相互尊重,形成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中树立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认同。四是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创新路径,将之融入社会发展、家庭建设以及个体身心成长,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