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12-06 17:00:01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23期
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荣辱与共、互助发展、平等团结、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意识以及深沉厚重的民族荣誉感,这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多维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守望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也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前沿,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优势突出、使命重大,把建设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四个家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把握精神家园深刻内涵
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多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互动发展成就了广西合和共生、多元共荣的文化景观及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先人们留给八桂儿女的丰厚遗产,成为广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守护好传统、传承好文脉、利用好优势。
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精神家园”中的“精神”,是文化中的精粹和精魄,是价值与道德的凝结,是真、善、美的交织,是可以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力量品质。应进一步发挥学术优势,依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社会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潜心钻研、精心提炼,不断充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篇章,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更有力地发挥强大精神纽带作用。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持续深化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共同性和关联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差异性。要正确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受中华文化的滋养涵育;各民族文化各具光彩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唯有根深干壮方能枝繁叶茂。由此,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内涵与建设模式的理解和认知,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牢牢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释放民族文化价值,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进文化认同是长远和根本举措。因此,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众生活诉求,培育、重塑和充分释放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重要优势,在深入保护和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心聚力建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生态和谐的民族文化强区。
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一是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综合治理,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持续扩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刘三姐”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赓续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血脉,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建设。二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动力。持续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文化旅游之都、康养休闲胜地、旅游消费中心,并以桂林为龙头,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四是持续构建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形成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培育和释放文化的社会价值,在历史传承中彰显本色,从时代对话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有助于深化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内涵与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彰显广西担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蕴含着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是各民族的心灵归宿、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突出的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形象。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荣辱与共、互助发展、平等团结、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意识以及深沉厚重的民族荣誉感,这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多维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也是增进国际交流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要有坚决维护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使命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西正全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广西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主动承担和充分履行“坚决维护国家形象、精准展现华夏文明、积极传递中国正能量、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与责任,立足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为世界人民拓宽观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知识窗口,为国际社会提供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平台。
要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担当。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通过传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的观点与声音,告诉世界各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没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没有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蕴含的众多思想智慧,直至今日仍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实践的推进凝聚价值共识和理念认同,贡献广西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