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5-23 09:14:01 来源:
发言人:黄新锋 社会学研究所讲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也很激动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感谢院领导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今天对我来讲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就是结束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正式回到院里上班刚好一周年纪念日,是巧合,更是荣幸。今天跟大家汇报和交流的主题是《心向社科之光 逐梦飞云之下》。讲得不对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早在一百年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但我觉得,做研究和读书一样,是一件纯粹而美好的事,赌,也要赌得心甘情愿。也正因为兴趣,让我十年之前就开始结缘我们社科院。2011年,朋友告诉我可以关注我们院的招聘信息,只怪当时年少没能力选择,记住了单位名字,想来来不了;2015年招聘,我报名了,但年少不懂事,能来却没来;2017年,当时刚结束在市委组织部的挂职回到党校,而立之年,该来时来了。但上一秒我刚跟河池说了“再见”,下一秒我又回到河池驻村了,一待就是3年,1143天,在村里就有960多天。这3年就两种状态,一种是“追着时间跑”的扶贫状态,另一种就是“有时发表、常常写作、总是思考”的研究状态。我特别感恩院里设置的乡村振兴课题,让我的热爱可以处于持续、沉下心的状态,有机会关注科技特派员、农家书屋、绿色发展等主题,工作之余开展田野调查的记录写满了整整五本驻村日记,成为我研究的宝贵素材,这份难得的经历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生活和研究。乔布斯说过,人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做过之后,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从党校到基层到院里,我想,将以上点点滴滴串联在一起的,就是“路漫修远、上下求索”的这份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做研究大概也如此,就是要磨,敢于“打磨”、善于“打磨”、乐于“打磨”。回到院里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在适应、调整、学习、提升中走过来的。这一年,我努力做好三件事:一是磨合环境,主动融入院里,一年下来,现在院里同事的名字我100%记得了,94.7%见过面或有过眼神交流,80.9%有过言语交流,19.1%有过课题合作,努力的空间还很大;二是积极参与院内工作磨练自己;三是主动参与课题,磨砺业务。总的体会就是要自律——管理好时间、要自立——有自己的方向、专注地把事情做好、要自强——海绵式地去学习科研的道与术、不断提升自己。
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历史属于奋斗者。从社科院的外人变成新人,从新人变成老人,从校门到校门,到农门,再到院门,从教师这份高“言”值的工作到科研这份高“研”值的工作,一路走来,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幸运地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幸运地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人和愿意帮助我成长的人们。这种幸运得益于我们青年的声音、青年的需求、青年的成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这种幸运还得益于当我们想躺平的时候,总有人会提醒,别躺,容易躺出一身赘肉、惰性和油腻;当我们内卷时,同样有人会提醒,别卷,容易卷掉头发,卷掉耐心和深度;当我们身处大风中时,还有人会鼓励,坚持一下,你不会被大风吹倒。我也期待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幸运能一直延续下去。
所以,也想借此机会感谢院党组一直以来给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感谢社科院这个平台,给了我们青年归属感、价值感;也谢谢大家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和支持,让一个青年在科研路上尽管有时步履蹒跚却更加有勇气和动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青年的奋斗目标或大或小、有远有近,希望我们能一直从容地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像你们一样在社科领域闪闪发光的人,成长为更好的青年一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