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

【当代广西】徐家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2023-11-07 08:55:58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第2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一文中指出:“要顺应时代要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这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遵循。推动建立相互交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居共学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广西生活着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各民族长期共居共融,越来越多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冲破了历史上以民族身份划界的居住格局。一个家庭、村庄、社区情融多民族的现象比比皆是,多民族的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已是常态,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等地方特色饮食深受全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喜爱。各民族同居一处,不仅在空间上相近,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日常交往联系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要从安居定居、就业入学等方面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健全落实流动人员流出地流入地两头对接等工作机制,促进各族人民全面深入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与此同时,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更好地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处、互学互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推动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数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断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障碍,不断解决好各族群众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居住、养老、治安等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让各族群众赢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实惠、获得了丰沛充盈的精神生活。实践证明,共建共享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广西在总体上仍是欠发达省区,面临着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的双重艰巨任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才能充分发挥好广西突出的区位优势、利用好独特的资源禀赋、激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推动各族群众共事共乐。共事共乐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又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历史上,生活在广西的各民族自古就有“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团结共事、密切配合,特别是在长期的反抗封建压迫、抗击外来入侵、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支援、并肩战斗,形成了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密切关系;在开发和建设广西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大力配合,形成了共生共荣、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各民族创造和传承了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共享唱山歌、抛绣球、竹竿舞等民俗项目,共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尤其是“壮族三月三”成为全区5700多万人民共同的盛会,各族人民身着民族盛装共唱山歌、共庆节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坚持和发扬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奋力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广西实现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跨越,并迈向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新征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生翻天覆地巨变。当前,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全区上下共同的事,是每个民族的事,是每个人的事,要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化解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矛盾隐患,营造全域共事、全民共乐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推动各民族稳步迈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