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03-25 09:31:12 来源:广西日报 2024-03-19 005版
东盟时评
谢柱军
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外交是周边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化面向东盟的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有助于促进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增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促进区域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广西毗邻东盟,应当化区位优势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我国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中主动担当作为。
建设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持续实施贸易便利化,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一步消除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简化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通关程序,提高客货通关效率。尽快实现龙门跨海大桥通车,提升口岸集疏运能力,加快推进平陆运河、钦州北海20万吨级和防城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广昆高速公路南宁至百色段改扩建、黄桶至百色铁路等项目建设,开展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建立和完善更为便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实现电子政务、口岸通关业务、物流服务等领域信息共享,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管理,推进协同作业,减少国际物流环节,节约成本。争取政务服务事项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用跑”转变,努力实现行政许可事项100%全程网上可办。
引导产业发展,深化投资合作,打造国际投资洼地。减少投资壁垒,吸引东盟成员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进入我国,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大胆“走出去”到东盟国家投资兴业,实现跨国经营,跨越西方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设置的新贸易和技术壁垒。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广数字人民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便捷化融资支持,促进国内外资本双向流动。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助力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宁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中越友谊关和浦寨智慧口岸、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广西新能源超大型数据中心等特色项目。争取建设中国—柬埔寨产业园。充分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钦州中马产业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开放和创新平台的作用,实现高质高效、联动发展、辐射带动的目标。
借道出海,巩固和拓展多元化国内国际市场,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高水平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以及装、缷、储、运自动化水平,推进北部湾港扩能优服,提升国际物流水平。深化面向东盟的国际寄递枢纽建设。借助东盟成员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良好经贸关系打开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的中间通道,就近在广西设立国际产能合作新高地。积极开拓东盟成员国新市场,优化贸易结构。通过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扩大“新三样”产品和零部件出口,形成互利共赢新市场格局。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和钦州石化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建设,以产业集聚促进市场经营便利地的形成。利用区位优势深化拓展与东盟成员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合作,增强内外联动驱动力,有重点有计划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产业转移基地、东盟市场前沿阵地。
促进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东盟传统友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双边、多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强“南宁渠道”功能作用,加快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密国际航班,夯实国际民间交往基础。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跨境旅游、艺术交流等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经济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升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持续办好中国—东盟视听周,办好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力争开工建设中国—东盟统计学院、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等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载体。加速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运营好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
加强信息互通和政策沟通,增强政治互信,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完善边境地区党政领导会晤机制,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多层次沟通协调,就经济合作和消除分歧达成共识。通过互派高级别代表团、举行领导人会议、参与多边协调等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减少战术误解和战略误判。
深化制度型开放,建立健全多双边合作机制。完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双边联委会等机制。不定期收集意见,定期评估合作进展,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推动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助力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中柬命运共同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总之,深化上述合作需要国内和国外、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和民间机构等多方面多层面通力协作,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投资合作、拓展多元化国内国际市场、加强政策沟通、强化人文交流和完善合作机制,不断提升中国与东盟以及中国与各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水平。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老挝研究中心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