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11-29 08:59:41 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扶志+扶智”的扶贫模式大大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边境地区和脱贫攻坚曾经的主战场,应继续充分发挥教育的撬动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持续改善边境地区的办学条件。然而,广西边境地区乡村学校与县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尤其是边境一线学校规模渐小,生源不断减少。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学生关爱体系不完善、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边境地区的教育水平,2022年4月,广西印发《广西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从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方面推进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
持续改善边境地区办学条件。当前,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地区的重点任务,广西边境地区摘掉“穷帽”后,应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成果。一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要按照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提高计算机配备率、生机比(学生用计算机台数/学生总人数)等指标,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应用水平。在此过程中,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推广和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对口帮扶机制的作用。广西协调了5所高校和1所教育研究院对边境地区的学校进行对口帮扶,应重点改善学校教学楼、学生实训基地、学生公寓楼等基础设施,在师资培训、教育资源提供、学生帮扶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要实现教育更好赋能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应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多渠道配备乡村教师,保证教师充足和长效供给。在边境地区实行公费师范生计划,涵盖从初中至大学的多年龄段培养,对公费师范生进行有效管理和教育,培养其服务基层的意识。每年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全科教师、特岗教师到边境地区的各个中小学校任教,并给予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边境地区的教师以走教、支教的方式进行交流换岗学习,倡导县城区域内的优秀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向边境乡镇、农村的学校流动,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对边境地区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统筹制订针对边境地区教师的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持续改善其教学能力,优化其教学方法,为提升边境地区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三是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提出的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青年涌进教师队伍。加大政策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各类人才项目、荣誉表彰、评奖评优向边境地区教师倾斜。保障边境教师的住房需求,优先满足乡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过渡房需求,支持有需求、有条件的边境地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进一步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进一步完善广西边境地区的学生关爱体系。针对边境地区的留守学生,实行“一人对一户”的监测机制。全面落实边境地区困境学生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和师生结对帮扶机制,详细了解农村留守学生信息,一对一进行帮扶。加强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等情况。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监测,特别是强化交通安全、防欺凌、防溺水、防性侵等方面的教育力度,提升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安全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关爱体系,优化学生成长环境,让教育为人民的理念有效落地,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第一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第三作者系广西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