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12-06 16:57:27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23期
要在服务各族人民“最后一公里”上凝聚共识与力量,将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主要推进路径,助力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建设,进而推动建立更加包容、更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广西发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广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我们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的和谐美好家园。而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广西故事”经世致用,推动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多样化机制,对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丰厚资源,进一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指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我们党百年来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丰厚资源,以更好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39%,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成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格局愈发显现。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也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广西经验”。与此同时,广西的地理环境、历史区域、多民族构成等特点,为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实践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重视和积极开展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丰厚资源,深入总结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基本经验。这不仅有助于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故事”,而且可以通过深入的学理性研究,进一步阐明历史进程中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繁荣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助力广西建设成为系统研究、宣传阐释新时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实践的理论高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全面持续促进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进而推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走深走实。
二、全面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时代内涵,推动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2017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起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我们要全面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时代内涵,探索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环境。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边疆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实践创新。广西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方位呈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新型、多向、平等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形可见的具体抓手。推进互嵌式治理,对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结构而言具有路径创新意义,其目的是创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消除社会结构分割、社会资源排斥、社会心理疏离存在的困境,从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轴心,建立有效的社会共生、情感联结、利益保障和协作共治的耦合机制。由此,将进一步增进广西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推进各族群众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而为党和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效应对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提供原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三、坚持各民族守望相助,构建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多样化机制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寄语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嘱托,也是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上对“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期盼,为广西积极探索推进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广西是边疆民族地区和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团结稳定事关国家安全、百姓福祉。心怀“国之大者”,广西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就需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厚涵养,结合实际构建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多样化机制,进而推动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以共同性为方向构建社会共生机制,以“家”文化为载体构建情感联结机制,以利益调适为关键完善系列保障机制,以体制机制为重点完善协作共治机制。实践表明,在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下,推进各民族互嵌融居是系统推进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必然举措,其治理理念日趋理性化、生活化和公共性,其治理方式更趋复合式、协同式。因此,要在服务各族人民“最后一公里”上凝聚共识与力量,将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主要推进路径,助力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建设,进而推动建立更加包容、更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