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05-23 09:18:27 来源:
发言人:刘深 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感谢院领导给我一次当代表发言的体验。
不知不觉,自去年7月到院里来报到,已经过了差不多10个月了。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顺利融入了新单位,适应了新岗位。以下简单谈谈将近一年以来在院里的一些感受。
大家可能也知道,因为家里的渊源,自小道听途说,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固定思维:社科院近似等于几乎可以躺平的地方。可事实上,除了刚开始因个人疏忽在医院里躺平了半个月,似乎也没怎么躺过。道听途说终归不如亲身体验,科研处管理任务和宏观所科研任务的多重洗礼,帮我敲开了社科院职业生涯的大门,也帮助我以自己的视角重新认识了社科院。
社科院是个智力汇聚的地方。作为党委、政府的新型智库,社科院一直在做高大上的事情: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立项,承担了一系列服务自治区中心工作的科研任务,打造了位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的核心期刊《学术论坛》,出品了《世界能源史》这样的鸿篇巨制。来到这儿,在曹所的带领下,在团队小伙伴的帮助下,我有幸第一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汇报了自己的论文,第一次尝试去写SSCI论文,第一次参与完成像编制《广西货物贸易潜力商品清单》这样有挑战、有逼格、有影响力的任务。在这里,自身的专业特长可以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自己的小小脑细胞还可以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点微薄贡献,这也是当初选择来到社科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科研生涯刚起步阶段,我们这种学术小白对于省级以上课题申报、核刊论文发表等方面还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下手。为此,建议院里继续完善学徒制机制,加强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系统指导,通过“干中学”帮助青年研究人员迅速上轨。同时,希望建立研学机制,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到国内高端智库交流学习深造的机会。
除了各位奋斗在前线的科研大佬,院里还有着一群辛勤劳作、任劳任怨的管理岗小伙伴们。他们致力于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协助推进院科研管理机制优化和新型智库改革,院里科研事业的欣欣向荣也离不开他们兢兢业业的保障支撑。在他们之中,不乏需要通过积累科研成果获得提升,且具有一定禀赋的筒子。但由于远离科研一线,无法获得一手资料,而且行政、科研兼顾的精分式工作状态难以为继,影响了他们个人成长和职称晋升。为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的工作中,尽量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付出;在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适当挖潜扶持他们,给予他们在科研路上爆发出小宇宙的机会。
社科院还是那个“人烟稀少”的社科院。作为新进人员,在科研处这样的部门待上一段时间,确实可以有相对更多机会接触院里的老师们。院里特殊的工作模式,虽然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科学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但也一定程度减少了院内青年干部间的交流机会。如今的科研工作大多强调团队协作,为此,建议可以以学术小组、兴趣小组等形式,通过系列活动,支持、鼓励和促进青年人员交流协作,增加思想碰撞,增进群体认同感。
此外,我们发现仅通过公告栏告示和微信,有时很难将重要工作信息有效传递到每个人手上,院里的工作模式亟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加以支撑。建议加强院内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便于内部文件流转、信息传递和流程审批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息遗漏造成的损失。
以上是本人来院里这些时日的一些感受和拙见。感谢院领导聆听青年干部的声音,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希望各位青年才俊们能够在社科院这思想的沃土上绽放自己的光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