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本院要闻 >

本院要闻

【院青年会议代表发言】专家代表发言

日期: 2022-05-23 09:19:22    来源:

发言人:刘东燕  农业农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第72个“五四”青年节刚刚过去,中国共青团也迎来了百年诞辰。刚才听了八位青年代表的发言,“后浪”可爱,后辈可信,后生可畏,深受感染,恍然间有了“半生归来仍少年”的感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各位年青人在此做一些交流和分享。我是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院里工作,半年之后就参加基层工作队,去融水驻村一年,并先后在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办公室、人事处、社会学所和农业农村所等多个部门工作过。如果说,这些年走过来,在科研工作中,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我想,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乐为、敢为、善为。

首先,乐为。不少年青人会问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乐为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标准。什么是乐为?就是对科研工作由衷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从科研中能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感与获得感,并在此基础上日益强化形成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山大学的吴承学教授曾作过一个比喻,“治学如朝圣”。学术研究同样路长且阻,同样非常孤独,哲学社科工作者要做到守望、传承与创新,常常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大量的付出,这在社会上很多人看来是一项并不“实用”又很辛苦的工作,那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是什么?这必定需要有一种执着、虔诚、敬畏的精神境界,需要我们年轻人“志”在科研、“得”在科研、“悦”在科研,才能担负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时代使命。

其次,敢为。这是科研自信的问题。科研工作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思想性和创造力。一些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会给自己设限,常片面局限于本专业的领域不敢大胆尝试。当然,学科方向的选择,是逐步“悟入”即学术领悟的过程,既有外部的机缘,更要讲自身兴趣所至所长、所学所悟等因素。我主张,年轻人首先要敢于破除门第之见,抓住机会多进行交叉学科的训练与磨炼,尽可能汲取更多的养分,不断累积经验值,培养出自己的学术敏锐力洞察力,并在这过程当中逐渐找到适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同时,在与学术前辈老师的交流中,要敢于直视自己的不足,有充分接受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一份申请书是不可能等到你准备得十二分好了才去交给指导老师,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反复请教、反复修改、反复打磨的过程。敢为,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我而言,学术研究工作的魅力还在于可以相对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丰富的田野调研、独立的思考空间、百思不得其解后的“蓦然回首”、文字激荡碰撞间的怦然心动等等,都让我感觉到,不被困囿于抽屉里叠放整齐、一成不变的状态里,这也是我极为珍视的一个部分。

再次,善为。这是科研自觉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理论素养的学习与精修,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三融通”,即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自觉瞄准某个领域,有针对性地去接触学习和搭建一个纵贯古今、横通中西的知识结构。尤其我们在长期的应用研究中,很容易就形成路径依赖,更要有足够深厚的理论分辨、选择与解释来夯实基础。其次,要锻炼自己的多维能力,即“四力”,包括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这里,我特别要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始于任务、发于兴趣、守于意志、付于思考的磨炼过程,要有足够的方法论的自觉和自为来匹配。我刚到社会学所时,一开始只是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单纯的科研辅助手段,对调查场域、调查过程折射出来的信息,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很多时候只是为调查而调查,就数据论数据、就分析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陷入调查与思考断裂甚至“两张皮”现象,在逐步将田野方法和宏观理论、与具体问题、与学术关怀密切关联起来以后,以“他者”的角度,去主动开展有理论关怀的调查研究、有田野支撑的理论思考,我也就打破了这种困境。再次,“善为”还要强调团队的协作,有共同致趣、相互支持、相互启迪的“朋友圈”是非常重要的。

适逢华夏盛世,肩负时代重任。祝愿我们院的青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好青春无悔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