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广西社会科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学人观点 >

学人观点

【观点】林柏成:写好向海图强大文章

日期: 2024-03-04 18:49:34    来源:《当代广西》2024年第4-5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广西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邻,海洋资源丰富,向海发展空间巨大。2017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广西,先后作出了“打造好向海经济”和“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和要求。2023年12月,总书记又一次亲临广西视察,强调广西要“向海图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这既是对新时代广西开放发展的精准指导,也是对广西发挥好向海优势、服务好国家战略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我区积极实施“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发展战略,把发展向海经济融入全区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系统部署,全面实施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向海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进一步涵养海的胸襟、强化向海意识、发挥向海优势,顺势而为、借势而进、聚势而行、乘势而上,努力写好向海图强大文章,持续释放“蓝色引擎”的澎湃动能,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向海发展空间布局。拓展向海发展空间是广西向海图强的重要前提。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拥抱海洋、更加理性的思维审视海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不仅要实施好新一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还要从单一的陆域空间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统筹谋划陆海空间,推动内陆向海发展,优化陆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基础设施互联、资源要素互通、生态环境互保,构建“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的海陆一体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向海产业。做大做强向海产业是广西向海图强的基础支撑。产业不强,就难以向海图强。要进一步激活“蓝色基因”、做强“蓝色产业”,推动海洋资源融合利用,以港口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精品化、链条化、集群化为目标,培育延伸向海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产业联动,进一步升级发展向海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辐射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建设向海产业集聚区,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 

全面畅通向海通道。向海通道是广西向海图强的重要牵引。通道畅达,方能货畅其行、物畅其流。要以更加主动的精神跨越赶超,积极发挥区位独特优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以赴打通向海通道痛点、疏通黄金水道堵点、联通出边通道节点、畅通出省通道断点,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平陆运河全线建设,全面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运营管理水平及战略地位;进一步扩能降费优服提效,完善“海陆空铁水”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外联内畅、通江达海、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

搞好搞活向海开放。加强开放合作是推动广西向海图强的有效路径。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各类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探索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务实推进国内区域合作,把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立体高效联通网络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积极与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接互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形成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的向海开放发展态势。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广西向海图强的关键所在。要聚焦科教兴海,强化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与国内涉海科研院所合作,支持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建设,支持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校开展海洋科研教学活动;加强向海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探索向海经济新增长点。

大力建设美丽海湾。良好生态是广西向海图强的重要标志与核心竞争力。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陆海统筹的污染联防联治,综合治理流域海域;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自然属性维护,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展污染排放专项整治,把北部湾建设成为美丽海湾,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给湛蓝海洋最贴心呵护,打造人海和谐、绿色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样板。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